從蘋果到高通,為什麼手機芯片會被擠出市場?有三個理由

對於任何一款智能設備來說,芯片都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於智能手機來說,它是最重要的。儘管對用戶來說,性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消費者通常都會選擇更強大的產品,因為這樣不但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加順暢的應用體驗,也可以讓他們擁有更長的使用時間。

在智能手機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多手機都是雙核的,臺積電也只是剛剛開始生產28納米的芯片,那個時候,誰也不會太在意處理器的性能。但是,隨著應用生態的快速繁榮,系統的持續更新,很多人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處理器性能的好壞。特別是在2015年,蘋果iPhone6S的發佈,使用的是A9處理器。與上一次比較,A8的性能提升了70%,而之後的A10處理器,性能更是較A8提升了2倍。

雖然只是一年一次的更換,但它的性能卻是以幾何倍數增長的,每次更換,都會讓它的性能翻上一倍,而這也正是摩爾定律中,芯片所能承載的晶體管數目,在18到24個月之間,便會翻上一番,從而使得芯片的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不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半導體行業的高速發展彷彿成為了過去式,從蘋果公司、高通公司、聯發科公司,都在“擠牙膏”,就拿蘋果公司來說吧,今年蘋果公司推出的A16,它的 Geekbench公司,單核跑分1879,多核跑分4664,而蘋果公司在2020年推出的A14,它的單核跑分1583,多核跑分4198分,A16上集成的晶體管只有180億,而A14上集成的是118億。相比之下,A16和A15的差距並不大。

而高通則表示,他們的第二代驍龍系統,在今年年底上市後,整體性能只有10%的提升,而高通公司的驍龍系統8+,採用的是臺積電的先進工藝,也就是說,就算是高通公司,在臺積電的技術支持下,也很難在性能上有太大的提升。

不難看出,從蘋果到高通,所有人都在互相擠兌,技術革新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是怎麼回事?有三個理由

首先,加工過程接近了物理上的限制。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認為,芯片工藝到了7納米、10納米,就已經是物理極限了。但是,當芯片到了5納米之後,光刻機的精度已經很難再有任何的提升,有些代工公司已經開始改變晶體管柵極的尺寸和形狀,將芯片工藝帶入到了4納米、3納米時代。與之前的40納米到28納米、28納米到14納米相比,現在的芯片工藝每縮小1納米,雖然看起來很平常,但是已經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因此,芯片性能的提高,晶體管的數量的增加,都會變得更加困難。

其次,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等處理器方面,常常是軟硬並施,軟硬並施,才能興旺發達。至於智能手機,好像也就只有《原神》這個“硬件殺手”能用了,像《吃雞》和《王者榮耀》這樣的主流遊戲,很多人都能用120 Hz的刷新率和高畫質來形容。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到,高通驍龍7系列,聯發天璣10系列等等,無論是廠商還是用戶,都一致認為“夠用就行”是最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華為的麒麟處理器,麒麟9000是華為最新的處理器,只有一顆1017的 CPU,一顆3753的 CPU,但就算這樣,華為也能憑藉麒麟9000,在高端市場上力壓其他廠商,如果銷量足夠大的話,說不定連蘋果都能力壓。至於驍龍8系列,天璣9000系列,以及比麒麟9000系列更強的蘋果手機,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賺錢方式。

當然,科技創新還沒有結束,在性能可以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要的時候,為了提高用戶的體驗,很多廠商都在提高芯片的人工智能能力,這樣就可以提高手機在拍照、功耗、信號等各方面的綜合體驗。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加快計算速度,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

遊戲

16GB+1TB僅2599,紅米5000mAh旗艦終於有貨了

2023-4-27 8:33:24

遊戲

吉田修平:索尼曾取消了很多遊戲

2023-4-27 9:27:01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