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聊聊紅安繡活——從三代人的傳承故事說起

文 | 蘇薊北

第一次見到4歲的小清芷,我是很驚訝的。

驚訝的不止於年僅4歲的她能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陪著非遺傳承人的外婆和媽媽一雙巧手飛舞,專注著手裡的繡活,更驚訝於她繡在布面上可愛又俏皮的Q版賽羅奧特曼。

孩子的創作欲是天生的,也是天馬行空,不受束縛的。他們不懂什麼代代流傳的板式,圖樣,不懂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只是想表達自己。

用紅安繡活來繡奧特曼,大抵是大人們能想到也覺得不值一哂的創作形式。

卻不禁瞬間讓我想起了B站上大火的京劇《三堂會審伽利略》、評書版《火影忍者》,《無期迷途》裡的嗩吶FUNK,《原神》裡點擊破億的《神女劈觀》。

就像有的網友在《神女劈觀》下面的留言:也許這些東西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藝術、非遺文化,但是有多少人是順著這條遊戲PV,帶著海內外的年輕人們一點點地去了解京劇,去聽《鎖麟囊》、去看《武家坡》、《定軍山》、《穆桂英》,去摸索和感受京劇的魅力。

換言之,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非遺文化中去創作,去吸引更多更年輕的同好與受眾來關注,何嘗不是為這株日漸乾涸的大樹掬來了一捧活水。

……

傳承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

華夏文明五千載,孕育了豐饒的文化盛宴。

大多數傳統文化、非遺項目都誕生於遙遠的農耕時代。

從二十四節氣到民謠、山歌,從民俗音樂到民間製作工藝,從傳統食品到古早的手工藝。

他們既是農耕文化的見證者,記載者,也是從農村到城市,幾代幾十代人不變的鄉愁與記憶。

民間藝術,從來都不是所謂造作高雅的創作。

它可能是鄉間某位繡女農閒之餘的謀生手藝,是阿姊遞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信物,是母親送給出鄉關謀生的兒子的一絲念想,也是蘇區人民支援紅軍堅持革命的定心丸。

如今在歐洲旅遊中備受矚目的馬德拉刺繡、萊夫卡拉花邊、Matyó刺繡等繡法制作的相關製品,被遊客趨之若鶩,巴掌大的手工繡品就能賣到幾百歐元一件,傳承的也不過是歐洲鄉間自古以來的圖樣和技法,和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無數的勞動婦女創造的各種針法繡法並無高下之分。

事實上,“傳統藝術”或者“民間藝術”這個名稱就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當一件事物被冠上“傳統”之名時,說明它更多的作用是保留歷史中的風貌,而不是快速迭代發展,而“民間藝術”這個詞更是直白地說明了它的藝術價值很難進入更高的市場,獲得更高的溢價。

當生存的理性替代了傳統文化認同,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自然會動力不足。

文化的自卑和自信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沒有那個體驗。

早些年,紅安人出門在外,尤其是年輕人,是羞於提起自己來自一個小縣城紅安的。旁人倘若問起籍貫,他們多半會說自己來自武漢,來自黃岡,卻決口不提紅安二字。

後來小縣城的生活越來越好,物質生活水平也提上來了,《鐵血紅安》在央視播出了,中國第一將軍縣的名氣也慢慢響了,不少人終於敢自信地介紹自己來自湖北紅安了。

與之情況類似的就是以紅安繡活為代表的一批紅安非遺了,早些年在人們口中也不過是“納個鞋墊子”、“我媽也會”、“沒有蘇繡蜀繡精妙”,諸如此類的評價,大抵是看不中的。

我也不例外。

那年去部隊,上火車的前夜,母親往行李裡塞了兩雙連夜繡的鞋墊,我窩在行囊深處始終沒有拿出來,從來沒有覺得這是很值得炫耀的東西,直到某天戰備拉動,首長從行囊裡掏出那雙“鳳穿牡丹”,驚呼藏了藝術品在裡面,同隨行的首長們反覆欣賞時,我才發現這個東西或許並沒有自己想的那般稀鬆平常。

“鳳穿牡丹”成了我後來在戰友之間誇耀家鄉的小物件,乃至思鄉之際,每每看到鞋墊上的繡活,想到母親在某個冬天的深夜臨行密密縫,頂著刺骨的涼意,老花眼在昏暗的燈光下千針萬線,也不禁潸然淚下,流起男兒淚來。

退伍時,我將“鳳穿牡丹”送給了識貨的首長,戰友說首長將鞋墊裝裱了起來,跟隨著升職的首長去了北京。

等我再次回到家鄉,母親因為視力問題,早已放棄了繡活。

那一瞬間我想起了溫瑞安寫給古龍的那四個字:頓失所寄。

未來為何而來

那麼,非遺的未來在哪裡呢?

事實上,前人已經蹚出了一條“IP+非遺”的成功路徑。

在這個流量為尊的網絡社會,流量是核心資源。無論是影視綜藝、網絡文學、網絡遊戲都擁有龐大的互聯網受眾,是天然的流量池。

數據表明,中國遊戲用戶規模高達6.69億人,從國民手遊《王者榮耀》到《永劫無間》、《原神》等等,在如此龐大的用戶規模的商業架構中嵌入非遺元素,官媒稱之為“文化借遊戲出海”,已經成為遊戲界的共贏發展經典案例。

如果說《王者榮耀》的一些經典遊戲角色皮膚,如魯班的獅舞東方、上官婉兒的梁祝、甄姬的遊園驚夢還僅僅是在向醒獅、越劇、崑曲等傳統文化致敬,那麼與蘇繡大師姚建萍合作的王昭君的乞巧織情就不得不說是實打實為蘇繡拉了一大波流量。

作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在全球有超過5600萬玩家的《原神》是國產遊戲出海最成功的產品,在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行,製作15種語言版本,將傳統文化巧妙地通過現代數字化產品的包裝,讓遊戲成為文化傳承、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同時也讓全世界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傳統文化,喜愛中國文化。

從去年僅憑一個劇情PV《神女劈觀》在全球斬獲3億流量,吸引全球玩家學習中國戲曲,到全國各種國家級戲曲表演藝術家“神仙打架”般地蜂擁而來進行二創;到年末利用新年短片《魚燈》巧妙地將安徽歙縣魚燈非遺技藝和原神遊戲中的海燈節結合起來,在千萬級流量中狠狠賺了一波遊子的眼淚。

今年年初更是在遊戲開發之餘,直接推出了兩期《流光拾遺之旅》節目,用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木板年畫與衡水內畫展現遊戲裡風光和角色魅力,不僅讓木板年畫和內畫鼻菸壺在網絡上搜索量暴增,更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和接觸到了自己家鄉的非遺,感受了那些自己或覺不起眼的民間藝術在歲月沉澱下的無限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就是依託於人而存在,有人關注,有人熱愛,有人繼續描摹新的創作題材、探索新的技法,才能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

我想小清芷應該很快就不會再繡奧特曼了。

但是很多年後,長大的她,也會突然會懷念起曾經小小的自己,在某個夏日炎炎的下午,門外樹上知了鳴叫著,和母親、外婆圍在在一起,一邊鬧著要吃冰棍,一邊耐著性子,一針一線跟著長輩們做著紅安繡活。

在無數的記憶裡,翻到這普通而不普通的一頁,莞爾一笑。

編輯| 沈淮南

攝影| 蘇薊北

設計| 陳煌

遊戲

楓丹合理規劃原石,零氪也可獲得核心角色,4.0-4.2角色抽取推薦

2023-8-26 0:52:07

遊戲

《崩壞:星穹鐵道》丹恆飲月君獲取攻略 遺器選擇推薦

2023-8-26 1:58:21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