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些讓人不安的現象

圖|劉欣慈接受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

劉慈欣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為投資人認為電影不可信,他們會覺得,中國怎麼會有宇宙飛船、太空電梯呢?”

現在我們已經不會有這種感覺了,是因為時代迎來鉅變,腳下這片土壤已經能讓科幻文學和電影先後開花結果,更因為電影所傳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能讓每個人產生一絲共鳴。

隨之而來的非議也有不少,有人指出電影存在的「民族主義」和「主旋律」太過濃郁,充滿了京味和政治正確話術。

乍一看好像有道理,細究起來似乎有哪裡不對勁,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主旋律是中國和全世界一起並肩作戰,裡面有不同國家,也有不同膚色,並且全都在鏡頭裡逐一展現出來。

可以看出,導演已經儘可能地在鏡頭處理上顯得公平公正,或者說在立場上不偏不倚,從而規避一些不必要的質疑,我甚至都覺得這部分鏡頭保留得十分刻意,屬於可刪可不刪的範疇。

但頂級評論家們看到的主旋律又是什麼呢?

是太空電梯矗立雲端像個威武巨人,是宇宙飛船在天穹虎視眈眈充滿了戰略壓迫,是五十歲以上出列的集體服從主義,是大國沙文主義的冷酷無情……當用有色眼鏡去看待時,立場已經可以決定所有觀點。

越是這般脫離事實的指責,往往越經不起換位看待,比如美國作為主角去拯救世界,身披國旗弘揚普世價值時,為什麼就不批評主旋律了。

類似的反問句我可以羅列無數,就不繼續展開了,我其實更想說的是,這些批評《流浪地球2》的種族主義和主旋律話術,為什麼總會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因為這些話術是專門服務於戰狼套餐的。

在中文互聯網的語境裡,戰狼套餐已經成為某種汙衊化的象徵意義,先是《戰狼2》,然後是華為和原神,接著是比亞迪,而當比亞迪的銷量攀高峰時,估計很快會迎來新稱號「戰狼車」,最後才到《流浪地球2》,畢竟它也被稱為「太空戰狼」。

不知道你總結出裡面的規律沒有,這些屬於中國的影視文化和科技產品,無論質量還是口碑都算上乘,都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為之振奮鼓舞,甚至會感到自豪。

但中國老百姓越是如此,越會觸碰到一部分群體的敏感神經,他們迫不及待地打上主旋律標籤,什麼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狹隘愛國主義等等,用稍顯冷傲的姿態讓自己遺世獨立。

凡是民眾喜歡的就要反對,這只是第一層偽裝殼罷了,凡是中國民眾喜歡的就要反對,這才是他們的真正用意。

中國人拍的電影得始終圍繞著小成本+喜劇的形式展開,要在螺螄殼裡做道場,才能迎合批評者的刁鑽銳評,但絕不能衝破某種思維桎梏,不能宣揚主旋律和民族主義,不能引起大眾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工業得停留在低產業鏈層次,但凡有點突破性的產品,就肯定是抄來的專利技術,要從道德和口碑層面指責,比如華為海思、鴻蒙、比亞迪電池、京東方屏幕、5G、C919大飛機……

這還只是明面上的討論,許多詞義已經悄無聲息地被改變了。

比如許多人一聽到「民族主義」這個詞,潛意識裡就覺得它好像是貶義詞,和民族亢奮、熱血小粉紅牢牢捆綁在一起,它似乎變成了一箇中國專屬詞彙,然而民族主義是不褒不貶、全世界流行通用的詞彙。

現狀是,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屬於民族主義所維繫的國家,有的是身份認同,有的是宗教文化,再通過政府機構維持著國家運轉。

美國雖然是一個崇尚自由的移民國家,它當然也屬於民族主義國家,只是裡面會有拉丁裔民族主義,有非洲裔民族主義,有白人民族主義,還有亞裔民族主義,最後彼此握手言和,基於共同的政治價值觀來形成美國的主體民族。

美國人挺有意思的一點是,他們總覺得自己的國家爛透了,政商旋轉門、華爾街金融黑幕、毒品槍支和種族暴力等等,可能比你說得還頭頭是道,但罵歸罵,美國百姓卻不認為其它國家會比爛透的美國要好,潛臺詞是,美國雖然爛,總歸能在ICU搶救一下,其它國家直接宣告死亡吧。

美國人始終堅信自己處於山巔之城,是民主自由的最後堅守地,是捍衛普世價值的世界警察,也正是擁有這份優越感和自豪感,才塑造出美利堅民族的獨特性和侵略性。

因此,擁有短暫歷史的美國,未來一旦面臨解體威脅,它的下場會比任何一個以民族維繫的國家還要慘,連臥薪嚐膽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民族主義是什麼,其實就是民族認同感嘛,大家普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體內流淌的是炎黃血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喜歡家國情懷,這些都很正常,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如此。

而民族主義的對立面當然是「極端民族主義」,比如沙文主義,總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世界第一,裡裡外外充滿了優越,總是煽動民族之間的仇恨,對外發起戰爭,要征服和奴役其它民族,搞種族屠殺,玩各種暴力遊戲。

兩個概念性質相差很遠的詞義,在不知不覺中被劃上等號,民族主義被扭曲了原意,變得刻板和汙名化,再一步步和中國元素捆綁起來,摧毀我們的語境和認知。

讓全人類團結起來對抗災難,為什麼就成為中國的特色主旋律了?

我們的犧牲精神被解構成了一種愚蠢,是屈服在集體主義下的無奈之舉,試圖讓全人類團結起來,也被定義為中國的特色臆想主旋律,然而美國的主旋律只需要換成普世價值,就能通過好萊塢順暢無阻地全球傳播,普世價值也伴隨著戰爭硝煙飄到了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

主旋律、中華民族、民族主義、集體主義……當一個個詞彙被重新解構和汙名化時,最後就歸納到「宏大敘事」的範疇裡。

那他們要如何處置「宏大敘事」呢?

對「宏大敘事」加以嘲諷和批判,告誡年輕人遠離家國大事,編造一些段子來說明只有3000月薪以下的人,才會每天比較賓利和邁巴赫誰更高級,思考俄羅斯該如何突破北約的封鎖。

這一來自精英視角的歧視鏈條非常奏效,掌握社會輿論話語權的不少大V都被帶了節奏,跟風批評起來。

他們在潛意識裡默認低收入階層在閱讀國際信息源的盲目愚昧,認為底層百姓不配關注時事,剝奪他們話語權和質疑權,將「宏大敘事」這個詞變成了黨同伐異和排除異見的武器,嘲諷這個群體的同時還要打上小粉紅和戰狼標籤。

確實,許多文章的宏大敘事總是顯得幼稚,什麼下一盤大棋,背後佈局了幾十年等等,充滿酒桌式的陰謀論,而且有無數感嘆號在字句裡排兵佈陣,氣勢是相當足。

這裡面的問題不是因為垃圾時事內容太多,相反,是現在寫國際時政能不偏不倚,在信息源上儘量保持客觀嚴謹的作者太少了,連文末標註引用資料都做不到,你還能相信文章胡侃內容的真實性嗎?

只有更多人蔘與到宏大敘事的思辨裡,有更多的信息源查證,那渾水摸魚、裝神弄鬼的現象才會慢慢消失。

現在優秀文章欠缺,才會導致陰謀論充斥市場,劣質時事文越多,「宏大敘事」的偷懶寫法也越多。

這能說明「宏大敘事」是錯誤的嗎?並不能。

宏大敘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宏觀層面來看待問題,而與之對應的是微觀角度,兩者本來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人既要抬頭望天,也得親身躬行,這就是為什麼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古人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因為有著遠大抱負,要為中華之崛起和讀書,也懂得絕知此事要躬行,有著具體的革命路線,然後一步步帶領人民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反殖民反侵略,這才有了新中國。

如果一直沉迷在宏大敘事裡,講大局觀,就會變成空想主義,就像我之前說的處於象牙塔裡的專家學者們,他們只需要觀察小圈層的樣本,就幻想出當今社會現狀,不必再將手伸進田裡感受炎熱和苦寒,去親自體驗真實的生活環境。社會群體成為一張張扁平可以被量化的表格和數據,未婚已婚,失業率就業率等等,清晰羅列,再通過宏觀數據,還有自己過去一套相當成功的經驗,來一個所謂的客觀理性判斷,用正確數據推導出一個個錯誤結論,熱衷構造一個個脫離實際的理論。

後果就是,專家似乎總會站在群眾對立面,沒法實事求是、給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永遠通過理論來指導現實,無法透過冰冷的數字和折線圖,將目光往人間世洞察。

而如果徹底否定宏大敘事,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那就失去了對全局的思考和總結,不考慮行業週期,不考慮政策傾向,不考慮宏觀人口動態,不考慮貿易風向,甚至還會嘲諷新聞聯播裡都是歲月靜好,後果往往是一條道走到黑,傾盡家產撞了南牆。

我想問的是,宏觀和微觀究竟是天然矛盾,還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議題矛盾?

直到今日,兩者竟然產生如此鮮明的衝突,明明是簡單的二元對立,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批判?

整個中文互聯網的戾氣相當重,一件很簡單的社會鬥毆矛盾,就能輕易上升到男女平等、社會壓迫的宏觀高度,真相和反轉已不重要;

主旋律、集體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被重新解構和汙名化,烏托邦的虛幻民主思潮在社會每個陰影角落裡滋生蔓延;

精心包裝的糖衣炮彈傾瀉而來,而我們的輿論陣地仍然停留在原地辯經的程度,呆在別人設置的普世價值話術裡兜兜轉轉走不出來。

有時候我看著真急,也是真無奈。

《流浪地球2》算是一次淺層回擊,它確實有在認真講述我們的民族文化,闡述中國的未來應該會怎樣,也向世界宣揚中國的價值觀,講好一箇中國故事,但離燎原的程度還遠遠夠不著。

現在的情況是,既然理念解構和汙名化已經難以阻擋,那我們的表達需要更多的鋒芒,就別再畏手畏腳了,我們當然也可以重新解構美利堅的文化,將個人英雄主義塞進集體主義裡,將民主自由和平等公正相結合,讓普世價值和民族主義串聯起來。

說來說去還是一句話,我們在思想和輿論陣地不能只打防守戰,也該主動出擊,讓別人在家裡辯辯經,來而不往非禮也。

—— END ——

遊戲

618尾款人分享:第一波降價我“撿漏”了這些好物,最低499到手

2023-5-31 20:18:48

遊戲

618有換機需求不知道選哪款手機好?這幾款安卓強機推薦給你

2023-5-31 20:19:10

搜索